近年来,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逐渐成熟,早期在国内由于保险从业人员盲目销售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普遍民众对保险的概念从不信任转为逐渐接受,是整个保险行业值得庆幸的事情。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保险公司或为了争取客户群体,或为了提高资金量,在推动产品销售的同时又带来了新一轮的问题,比如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像去年保监及时叫停市面上大部分的万能险,就是为了防范保险公司在资金风险的问题上无法很好的做好风险把控,公司业务中过多的万能险,使保险脱离了保障和风险对冲的本质。
同质化竞争激烈,保险业风险加剧
作为在香港保险行业从业的保险经纪公司人员,香港德萃保险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华婧表示,市场中过多的同质化竞争同时给保险机构,保险销售,甚至是保险的购买者带来了挑战。香港保险本身就有保费较为低廉、投资回报较为吸引的特性,加上近些年中资公司和香港保险公司的结合。譬如九鼎集团收购了富通保险公司的香港业务,改名FTLife;云锋金融收购了美国万通在香港的业务;“三马”主导的众安在线(06060.HK)近期亦在香港登陆资本市场等。可以说中港两地间的保险业务连接越来越紧密。
李华婧指出,现在市面上很多保险公司为了争取客户,不断降低底线迎合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推出降低核保门槛优惠等等,这种形式的“价格战”对于客户短时间内看当然毫无疑问是利好,但如何在争取客户的同时,做好防范整个行业的风险,则又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李华婧同时认为,市场上的这种同质化竞争,势必会淘汰一大批中小型的保险从业机构,而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脱颖而出,反而是现在保险从业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
保险经纪 vs.保险代理
在香港可销售保险产品的叫保险中介人,分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或称“保险顾问”)两类。两者的区别在于其代表性和所属监管机构。
保险代理,是代表某一或几家委任他的保险公司,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必须考取保险代理资格;除个人代理外,还有保险代理商,即以公司名义登记的保险代理,如银行或旅行社等。保险经纪则是代表客人,主要业务是作为保险公司的产品综合平台,为客户提供一个中立客观的分析比较意见,使得客户配置到满意的产品。监管方面,保险代理受所属保险公司及保险代理登记委员会规管;保险经纪则受保险业监督或相关保险经纪团体规管。
保险业监管局(保监局)自今年6月26日起取代属于政府部门的保险业监理处规管保险公司。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香港共有159家获授权保险公司(当中93家为一般业务保险公司、47家为人寿保险公司,其余19家为综合保险公司)。这些保险公司当中,有88家在香港注册成立,其余则来自22个不同的国家及地区。此外,香港有761名获授权保险经纪及8,939名已登记业务代表。而保险代理人方面,则有65,613名获委任保险代理人(2,447家保险代理商及63,166名个人代理人)及26,228名业务代表。
因应变化和调整,提高从业素质
随着《保险公司条例》的修订及新的保险监管架构的调整,将会给保险人带来在合规和管理方面的更繁重责任,尤其是对获授权的机构和人员在企业管治与适当性等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广泛而言,此等改革对整个保险业,及最终对保单持有人而言,将会是一项积极而正面的发展。
根据共同汇报标准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香港自2017年1月1 日起,所有财务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必须向所有客户进行尽职调查,有关的账户持有人需就他们的税务居住地提供自我证明。对此,保险从业人员就需要知道新规执行的意义以及对客户的影响。还有一些对于高净值家族遗产的规划,则需要对各地区遗产法案的了解。
又如,2015年之前,内地客户赴港购买的大部分是投资相连保险,其本质是保险包装的境外公募基金投资。近两年,市场发生变化,保险逐渐回归保障本质,而有些从业人员未对投资领域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消费者的投资发生损失。
李华婧认为,要应对保险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挑战,保险从业人员应当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身,给客户带来满意的服务和良好的金融体验。包括:要坚持做到充分的了解客户的财务需求;不断学习相关金融知识,提升自我;保持对市场的灵敏度,了解保险行业的大趋势和保险产品的新变化;重视售后客户服务;和坚持职业操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概念的引入,以后的保险行业将会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同时充满机遇的领域,从自我提高出发,坚持下去,终究会“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关于 | 理财周刊
《理财周刊》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实用型个人投资理财专业杂志。其口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深入人心。杂志内容主要包括股票、基金、保险、贷款、不动产投资、集藏、创业,以及各种经济趋势分析与理财规划方法等。